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互联网时代,新媒体生态日新月异,商业周期变化的速度比大众想象得更快。前不久,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《2023泛知识报告》,显示去年仅快手平台的知识类创作者数量同比就增长了24%,泛知识内容领域的直播和互动量均有显著增长。耐人寻味的是,在同一时期,不少互联网平台出现了较大规模的“停更潮”,一些自媒体作者直言“接不到广告”“难以维持团队”。互联网之“镜像”,一面是收缩,一面是增长,照出了网络生产内容市场结束野蛮生长,在供给和消费两端回归理性的网络生态。
曾几何时,流量的“含金量”让人们看到滚滚而来的商机。一部分人希望以最小的成本、最快的速度变现流量、获取利益,认为与其绞尽脑汁做原创内容,不如追逐热点、制造噱头,让流量来得更“实惠”。一时间,这样的观念造成了无下限、“博眼球”的行为在网络平台迅速滋长,直播乱象层出不穷。一些庸俗无聊、丑态百出的直播,或扭曲事实的真相、或加剧群体的对立,或不合理地占据公众的关注度,冲击着社会的公序良俗。由于其具有“短平快”的刺激性,往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,对大众情绪、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带来了负面影响。
然而,“流量为王”的自媒体生产和分发机制却存在着天生“短板”。截至目前,我国已有超1.5亿网络直播账号、超10亿内容创作者账号,“全民皆主播”的时代背景下,创作门槛较低的内容往往很快形成“套路”,产量容易过剩。另一方面,受众已习惯接受最吸引眼球的新闻,接受阈值无法回落,内容生产方为了维持吸引力,往往需要一次次挑战极限,制造越来越强的“刺激”,甚至不惜走向违法的边缘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。前不久,就有数名网红在直播间pk饮酒,后因饮酒过量而身亡,酿成悲剧。
2021年以来,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,越来越多的网民也认识到流量在舆论场产生的“劣币驱逐良币”效应,坚持清醒、理性、有爱发声,抵制同质化、低俗化的信息内容。爱惜自身品牌形象与美誉度的广告方,也更加谨慎地选择投放平台和“带货人”,规避内容生产者将创作当作“一锤子买卖”,从而因小失大、“翻车”销号的投资风险。自媒体的发展和“净化”,导致了一批短视频与直播作者黯然退场,也给了更多创作者大胆创新的勇气,敢于不囿于流量观念、长时间深耕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,带领观众用深入的阅览和思考取代走马观花,让知识以全新的面貌得以传递。
一个学以致用的自媒体泛知识生态能够形成,归根结底是一个朴素的价值观得到了认可:既要仰望星空,也要脚踏实地。大众对于知识的分享往往先来自最实用的领域,被观众“热捧”的自媒体,很多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“实用课程”。有白领直播拆解办公软件应用,帮助学员成为电脑操作达人,提升工作效率。有设计师耐心地向新手讲授设计课程,有的粉丝最后甚至实现了事业转型。没有门槛和“专业”的限制,上班族可以结合自身分享职场、人际经验,一个简单的“如何坐地铁”的视频可以获得百万播放,而让很多人觉得最“硬核”的,是快手用户“成人识字金霞老师”,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来到直播课堂,从最基础的一字一拼读开始教识字,并且教“学生”把新学会的词语句子输入智能手机——日复一日,她改变了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。
在传播泛知识的过程中,创作者们努力将生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,让人乐于接受。比如,在法律界,越来越多的律师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普法,从粉丝的立场出发,讲授与当代人息息相关的“家事家法”,让枯燥的法律条文一下子拉近了和人们的距离。在一些图书直播间,创作者们把个人的阅读爱好和书籍结合起来,娓娓道来书籍中所蕴藏的知识价值、文化价值和文化情怀,将书籍推向更广大的读者受众。直播用户“银匠雪儿山呷呷”在大学毕业后,以锻造非遗传承人的角色当起了银匠,将一项即将消亡的非遗手艺带上短视频舞台,也让无数粉丝见证了这项手艺的魅力所在。
知识收益、精神享受、审美体验……有“干货”有内涵的互联网内容创作,让网络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,也拓宽了人们对美、对生活、对自身认识的深度和广度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不断更新迭代的数字化网络愈发成为一所社会的“大学”,给人和社会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着营养。不过,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场景下,如何形成好的判断和方法,如何保持理性追问和深度思考的能力,仍将是自媒体人和受众需要共同修炼的课题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
上观号作者:交汇点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