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今天开始,我将推出一个大问题系列的专辑,热点会跟,但不会总追热点。原因是,我对很多时事热点的分析,都会基于一套新的思想理论。将这个思想理论给大家讲清楚,有助于大家理解我当下时事、经济等热点问题的分析。那究竟是啥思想理论呢?请允许我卖上一阵子关子,暂时先不剧透了,请大家慢慢看,自然会有很大的发现。不是咱吹牛,这些东西别人那都没有,因为这些东西是经过我个人多年的观察和思考,从自己脑子里蹦出来的,不是到处搬运来的,可以说原创性十足吧。现在我只能说,这些思想理论与我们这个社会关系非常之大。怎么个大法呢?简单说,它关系到两个大问题:第一个是:人类向何处去?第二个是:中国向何处去?今天是第一篇,以下是正文:
我先从一个习以为常、司空见惯的事讲起。大家每天都在看文章、刷视频,还有的听音频节目,但有个问题肯定很多人没有发现,可以说是日见而不知,甚至人人都不去想。到底是啥问题呢?如果你看到这里,我就知道你在读我的文章,但我请你停下来五秒钟,请认认真真的仔细想一想,文章是个啥东西呢?初一想,感觉没啥奇怪的呀,文章就是文章嘛,古往今来,从小到大,我们都在读啊,有人写,就有人读,这是获取知识呀,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,怎么啦?但我请大家沿着我的思路去想,文章是产品吗?你肯定会说,是啊,你的文章是你的产品啊,所有文章的作者都是它的生产者啊,我们习惯称它为作品。那我的问题又来了:那读文章的读算是什么?是对这个产品的消费吗?你肯定会说,没错啊,我读你的文章,就是在消费你的产品啊!很好!继续沿着我的问题思考,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为什么你读了我的文章,而我的文章还在那儿,它还依然能够被更多的人读,不管多少人读,它都在那儿,甚至多年之后,这篇文章还依然存在,不会消失呢?(当然,这里要排除人为删除或被封号等意外等因素)你可能会若有所思了,是啊,文章这个东西怎么和买来的白菜不一样呢?白菜被吃了,文章这玩意怎么读了之后,还依然存在呢?答案在这儿:大家想得都不错,文章是产品,但文章又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产品,它是精神产品,精神产品的一个特性就是不可毁灭性,所以,不管多少人读,它依然存在,并且完好无损。所以,我们的古人有三不朽,哪三不朽呢?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前两个咱们在这不说,单说立言,所谓的立言,就是著书立说,为啥称为不朽呢?我以为,答案就是因为,精神产品具有不可毁灭性,是不会腐烂的,所以称为不朽,不会被埋没。
大家再想一想,类似文章这样的精神产品,是不是还有很多啊?比如我们整天刷的短视频、再比如电视节目和电影,还有我们经常看的书,或者一个音频,等等。想想看,这些精神产品是不是都是不可毁灭的呢?是不是都可以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阅读、收听或者收看的呢?是不是可以被很多人同时阅读、收听或者收看呢?你肯定会说,是的,毫无疑问,的确如此,但这又怎么样呢?别急,咱们再继续解剖这类精神产品,为什么它们都有这种特性呢?考虑到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习惯,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都知其然,但不知其所以然,比如都知道苹果从树上掉下来,但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。所以,我就直接说答案吧,敲黑板了,划重点了,请大家看好:所有的精神产品,都是作者脑力劳动、思维活动或者说精神性劳动的产物,不管这些活动叫什么名词,都是人类思维中发生的意识活动。意识活动的产物当然还是意识,但意识要表达,要变成被别人识别的东西,就必须借助于文字、声音和图像,从而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信息。于是,我们就看到了每天在我们手机上涌现出来的文章、音频和视频。这段内容似乎有点烧脑,但我已经最大限度地的将它变得通俗易懂了,还望大家认真仔细的反复揣摩一下,多咂摸咂摸,看看是不是这回事儿?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,需要单独解释和强调一下:意识和信息意识是什么东西,信息又是什么东西?简单说吧,意识就是咱们脑子里的想法、念头啥的,当你开动脑筋想这事、想那事甚至胡思乱想的时候,那就是有意识在脑袋里活动了。信息是什么呢?信息可以理解为意识从你的脑袋里出来,传到别人脑袋里之前的那些东西,比如你说的话,这是声音;你写的纸条,这是文字;你拍的视频,这是影像。发现信息和意识的有啥不同了吧?我的解释是这样的:信息是意识的传播形式,是流动着的、传播着的意识;而意识,是没有传播的信息。意识要转化为信息,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信息形式,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文字、声音和图像。比如你有心里话想说,这些话在你心里的时候,这是意识,通过嘴巴说出来,就变成了信息,传到别人的脑袋里,就转化为别人的意识。
请大家注意,这三种信息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,文字可以变成声音,声音也可以变成文字,而它们合并在一起,再和影像相结合,就可以变成声像图文并茂的视频。这个技术现在已经很成熟了,比如我们常听到的 ai 语音,还有真人的朗读、配音和播音等,都是把文字转化为声音;再比如语音转文字在手机端的软件也有很多,甚至每个人的微信都可以实现语音转文字,而 ai 视频技术也已经出现,只要输入文字就可以自动生成视频。就像我们可以跟心上人写情书,也可以将情书转换为声音变成情话一样,所有这些,都是信息形式的相互转化,这种转化的意义何在呢?我的回答是四个字:便于传播。这里又不得不强调另一个关键词:传播。传播是啥呢?它是信息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,只要意识转化信息,就天生具有传播特性。比如你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,是收不回来的,还想要别人为你保密,那就要看别人有没有这个意愿了,所以,从信息传播这个规律上说,想让别人保密的话,最好任何人都不要说,用咱们都俗话就是烂在自己肚子里。任何人都不说,烂到自己肚子里,在我看来,这就是千万不要让你的秘密转化为信息,永远将它作为你的个人意识,存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。因为,你一旦说出来,就是将意识转化为了信息,而信息则是天生要传播的,以至于有些人不说出来会憋的难受,所以,我们常听到一个词叫公开的秘密,还有一个成语叫不胫而走。这种信息的相互交流,就构成了人们的沟通交往,说的大点叫精神交往,这种精神交往,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拉家常、唠嗑、议论人家长短等,还有一种更大的更有意义的形式,那就是知识、思想和文化的传播,比如我们看文章、学生们听讲座、看电影、女人们追剧等等。
我们主要来关注这些,因为这,才是对精神产品的消费。我请大家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这种消费过程,我们发现,这种过程表现为我们信息接收器官的几个动作:用眼睛看或者用耳朵听,再或者眼睛耳朵一起用,连看带听。有的人还会补充一句:我还用脑袋想呢!那我恭喜你,能够保持专注、用心思考,说明你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。请继续想一想,当你或看或听或者连看带听,消费你眼前的精神产品的时候,你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呢?接下来肯定会有人说:我点赞了、我关注了、我一键三连了,我转发了,我打赏了!我首先要大力肯定这些举动,我向这种行为点赞,因为这都是对作者的一种鼓励,打赏是物质的奖励,其他可以视为精神的鼓励,在这种鼓励下,像我这样的作者获得了继续创作也就是继续生产的动力。那我的问题又来了:打赏也好,付费也好,甚至作者接了广告也好,总之,作者是有了收益,甚至收益不菲,但作者是为了这个才写作的吗?有人可能会嫌烦了,你怎么这么多问题?请大家别嫌我啰嗦,慢慢的你们就会发现我的良苦用心,因为这事牵扯到作者的动机和目的。有人会说,肯定是的啊,无利不起早,要是不挣钱,谁会整天坚持创作,有的还坚持日更,甚至有的还开了公司,建了团队。的确,我不得不承认,这种经济上的回报的确极大的激励了很多作者,甚至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投身到这个行业,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艺。但我的问题是,让我们想想老子、孔子、李白、杜甫等古代所有的古圣先贤,他们的作品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?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,没有点赞和打赏,更没有付费阅读啊,他们为什么还留下这么多的作品呢?再比如马克思,他曾说《资本论》的稿酬甚至抵不上写作时抽的那些雪茄烟钱,除了恩格斯的赞助,没有人打赏、也没人付费,他还是坚持了 40 年写成了这部煌煌巨著,到底图的是什么呢?我相信很多朋友们会陷入沉默了。的确,现在的精神产品是能给作者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,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产品都能如此,也不是所有的作者都为了这个,那他们是为了什么呢?
请大家原谅我的啰嗦,我不得不引用一段马克思的话加以说明,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》中写过这样一段文字:“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,那么,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,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;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、有限的、自私的乐趣,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,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,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,而面对我们的骨灰,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。”这段话曾令我感动过很多次,甚至每每读来,眼睛都不由自主的噙满热泪,因为,这是舍利而取义的伟大的牺牲精神。同样的,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古圣先哲们也都是如此,它们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写作的,他们的写作是为了文化的传承、是为了文明的教化、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,他们追求的不是个人私利,而是天下大义。我们再环顾身边的人想想看,那些写作的、唱歌的、摄影的、播音的,总之,这些生产精神产品的人,是不是他们都是因为爱好和喜欢才干这个的呢?看看这些精神生产的活动,它们是不是都是人们曾经的爱好和兴趣呢?这些活动是不是不像我们这个社会的商品生产,比如种白菜是为了卖、做加工是为了销售,这些商品生产是为了交换、出售,一句话,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赚钱才生产的。而精神产品,则首先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才生产的,不管来不来钱很多人也喜欢干,甚至乐此不疲,沉湎其中,大家想想,是不是这样?但是,如果不来钱或者不能持续来钱的话,那就不能当正事干,不能将其发展成职业,大多数人为了养家糊口,还得找个正当职业,那样,这种活动就只能当爱好和兴趣,用业余时间来做了。相反,如果能够持续来钱,甚至来的钱还能持续增长,那么这种爱好和兴趣,是不是就可以发展成职业了呢?相信大家都没异议,那新的问题是,当你的爱好和兴趣成为你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的职业,这样的劳动是不是你的第一需要?这样的工作你喜欢不喜欢?比如王天一喜欢象棋,人家直接成了棋王,不但比赛获大奖,还能开直播,坐拥全国棋迷成为他的粉丝,成为棋坛身价第一人,以至于北大毕业的背景人家都不用,这样把兴趣和爱好发展成职业,这香不香呢?我想说的是,生产精神产品的精神性劳动,就是人的第一需要,是人的兴趣和爱好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。他们之所以干这个,是因为它们喜欢干并且擅长干,然后在这个行当里积累练就出一定的才华,并在业界干到一定水平,干出了很大的成绩,才产生了名和利,而名和利,其实都是这种劳动的副产品。
写到这里,我不得不先收住了,因为要理解这些问题是需要大家开动脑筋的,我不想把大家弄得太累了,毕竟,大家都挺忙挺累的。我们简单总结一下重点吧:1、请大家将文章这个玩意当成一个代表,来认真理解背后的精神产品这些东西,你会发现,这些产品背后对应着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一个又一个行业,那样,你会体验到一种从平腐中发现神奇、甚至从平凡中发现伟大的乐趣,那是见人所未见、发人之未发,那是发现的乐趣。2、请大家认真理解意识和信息,以及信息的几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形式,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公众号、抖音以及头条等平台,无非就是变着花样的来让我们转换各种信息形式而已,它们这样做,无非是促进精神产品的传播,获得更大的流量,留住我们的眼球和心罢了。3、请大家再认真想想,你展示自己才艺的精神性的活动是不是出于你的爱好和兴趣,是不是你的第一需要呢?名和利是不是这种活动的副产品呢?只是副产品如果能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再或者名利双收,是不是一件很香很香的事呢?4、请大家再来想想,现在精神产品这种东西能够来钱了,甚至有不少人已经赚来大钱了,而在古代社会,这些精神产品却难以养活作者,以至于他们很多人有才华而没钱财,穷困潦倒、囊中羞涩,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5、最后,留给大家一个思考题,请大家认真想想看,这种精神性的劳动,有谁占有了生产资料限制了你呢?又有谁剥削了你呢?你自己又有什么兴趣、爱好和才艺可以发展成职业的呢?
请持续关注这个专辑,我会给大家带来一系列全新的重大发现。下一篇我们继续。欢迎大家留言提问,请点赞、点在看并帮着转发,我在这先表达一万个感谢。
关键词: